主要內(nèi)容:
本項納入了15個研究樣本的薈萃分析顯示,?相比于對照,完全未用藥或用藥≤2周的初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發(fā)病時已存在空腹血糖的升高、糖耐量受損、空腹胰島素及胰島素抵抗水平的升高。
選藥時即考慮藥物代謝副作用,以及開展患者教育,對于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總體轉歸意義重大。 |
大規(guī)模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預期壽命較一般人群短15-30年;超過60%的早亡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無關,死因主要為心血管疾病。其中,患病群體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為一般人群的2-3倍。
盡管抗精神病藥可能是推手之一,但早在此類藥物問世前的19世紀,已有人觀察到精神分裂癥與糖尿病的相關性。近些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索精神分裂癥患者是否“天生”更容易罹患2型糖尿病,而非病程長期遷延或用藥等混雜因素的影響。然而,當前研究普遍存在種種局限性。為探討這一話題,倫敦國王學院Toby Pillinger等開展了一項系統(tǒng)綜述和meta分析,旨在探討初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是否已經(jīng)存在血糖穩(wěn)態(tài)受損的表現(xiàn),研究于1月11日在線發(fā)表于JAMA Psychiatry(影響因子 14.417)。
研究者系統(tǒng)檢索了EMBASE、MEDLINE和PsycINFO數(shù)據(jù)庫,所納入的研究均采用病例對照設計,受試者為完全未使用抗精神病藥或用藥時長≤2周的初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健康對照。研究者比較了以上兩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GTT)血糖水平、空腹血胰島素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HbA1c),對上述數(shù)據(jù)進行了隨機效應薈萃分析,并計算了標準化均數(shù)差。具體統(tǒng)計分析方法詳見文獻全文。
主要結果
空腹血糖及OGTT血糖水平(Pillinger T, et al. 2017)
研究者從3660篇引文中篩選出16項病例對照研究,共15個符合入組要求的樣本,包含731名患者及614名對照。結果顯示:
▲ 空腹血糖:患者組顯著高于對照組(Hedges g=0.20; 95%CI, 0.02-0.38; P=0.03);
▲ OGTT血糖水平:患者組顯著高于對照組(Hedges g=0.61; 95%CI, 0.16-1.05; P=0.007);
▲ 胰島素抵抗水平:胰島素抵抗穩(wěn)態(tài)模型提示,患者組顯著高于對照組(Hedges g=0.35; 95%CI, 0.14-0.55; P=0.001);
調(diào)整種族等因素后,上述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另外,兩組HbA1c水平并無顯著差異(g=−0.08; CI, −0.34-0.18; P=0.55),但這一結果可能與樣本量較小有關(166名患者,164名對照)。
敏感性分析顯示,若將分析范圍縮窄至完全未用藥及BMI匹配樣本,除空腹血糖外,其他差異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事實上,相比于空腹血糖,OGTT是了解糖穩(wěn)態(tài)情況更為敏感的指標。
討論
本項薈萃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發(fā)病時既已存在空腹血糖的升高、糖耐量受損、空腹胰島素及胰島素抵抗水平的升高。除生活方式外,其他很多因素也可能參與了這一相關性。例如,精神分裂癥及2型糖尿病患者均與早期發(fā)育障礙相關,如低出生體重、早產(chǎn)、妊娠期糖尿病及母親營養(yǎng)不良/肥胖等。1944-45年的荷蘭饑荒及1959-1961年的中國自然災害均證實了上述觀點:妊娠早期恰逢饑饉時代的個體罹患精神分裂癥的風險近乎翻番,日后罹患糖耐量受損的風險也顯著升高。
應激及高皮質(zhì)醇血癥也可能參與了兩者的相關性:相比于對照,未用藥的初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基線皮質(zhì)醇水平顯著升高,而皮質(zhì)醇喚醒應答水平更低。此外,兩者也可能存在共同的遺傳易感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親屬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高,全基因組研究顯示兩者存在共同的易感性基因。
無論機制如何,本項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病早期即與糖穩(wěn)態(tài)受損相關;患者罹患2型糖尿病風險的升高不僅僅是病程遷延或抗精神病藥治療的結果。鑒于很多抗精神病藥可惡化糖調(diào)節(jié)受損,選擇適宜的抗精神病藥及使用適宜劑量對于降低治療的代謝副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另外,臨床醫(yī)師應就飲食、鍛煉、糖尿病篩查等開展患者教育,并提供早期生活方式及藥物干預,以預防患者向2型糖尿病進展的風險。
文獻索引:Pillinger T, et al. Impaired Glucose Homeostasis i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Psychiatry.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