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以6名肺癌前期病變患者為對象,采集其肺部病變組織、血液和唾液為樣本,發(fā)現游離DNA,能夠侵入周圍組織,導致肺腺癌的癌變,有機會成為常見且致命癌癥的病變標記物。相關研究成果整理成文,發(fā)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還顯示,病變組織的不同區(qū)域存在不同的基因突變,這些差異直接與病變良性與惡性相關聯。
肺癌前期病變和惡性病變存在關聯,同一突變可能是腫瘤惡化的“開關”
目前,肺癌專家的主流觀點是:肺腺癌的發(fā)展起始于從微小病變,隨著時間推移基因突累積,最終發(fā)展成惡性腫瘤。但是與觀點相悖的現象是:很多癌前期病變會在幾年后消失,而一些病變會加重發(fā)展成癌癥。
為了找準肺腺癌病變過程真正的決定因素,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團隊收集了六名病患手術切除的組織樣本,對樣本進行未切片觀察,找到非典型腺瘤性增生病變切片。隨后,科學家們對非典型腺瘤性增生病變組織的DNA進行分離并測序,同時以其他原位腺癌,微創(chuàng)腺癌和完全入侵腺癌(從非典型腺瘤性增生到完全入侵腺癌的一系列發(fā)展階段)為對照。
利用新一代測序技術,他們共找到125個突變基因,與癌癥發(fā)展相關聯。通過比對癌前期病變的DNA和原發(fā)侵入性癌癥的DNA,發(fā)現有三名病患,在癌前期病變和腫瘤階段存在相同的病變。研究首次證明了潛在性前期病變和侵入性腫瘤存在關聯,這些突變很可能是腫瘤惡化的“開關”。
研究團隊還發(fā)現,不同的非典型腺瘤性增生病變來自于不同的病患包含不同的突變模式,表明肺癌由不同的分子途徑造成。
非侵入性液態(tài)活檢比手術活檢更準確
當研究團隊進一步探討同一病變組織的不同區(qū)域,他們發(fā)現即使同樣的病變組織,也存在基因差異。與良性、惡性相關聯的突變被認為同一腫瘤的不同地區(qū),這也預示著,決定病人的治療方案的時候,采取單一部位的活檢存在局限性。
以兩名患者的血漿和唾液為樣本,研究人員從樣本中提取DNA,通過聚合酶連鎖反應檢測DNA樣本的微量突變,發(fā)現活檢中檢測的突變都能夠在液體樣本中找到對應的突變,哪怕是病變組織的特殊部位檢測到的突變。這意味著,血液或者唾液測試能夠更好的代替活檢,進行腫瘤檢測。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yī)學院腫瘤學和病理學教授、頭頸部癌癥研究主任David Sidransky醫(yī)學博士表示,這項研究對于了解肺癌發(fā)展的分子生物學有重要意義,有望推廣至臨床應用。同時他也強調,因為樣本量少,這個發(fā)現目前還是初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