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名為“和諧-2”的研究,共使用了來自67國家的279處癌癥登記處的個人癌癥病例資料。而這份報告則展示了1995年至200年間患有最常見十種癌癥的2億5千7百萬病人和7萬5千名患有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兒童的5年生存預計。
在研究者排除了不同國家和地區(qū)間影響死亡的風險因素(如年齡,性別和種族)的差異后,長期來看,不同國家間患有特定癌癥的患者生存情況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一點在患有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兒童的5年生存率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在約旦,萊索托,突尼斯(中部),印尼(雅加達),和蒙古國,診斷5年后生存率是16-50%;而在加拿大,奧地利,比利時,德國和挪威,生存率則達到90%以上。這些差異表明了在對待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一種大多情況下可治愈疾的病)上的管理上的重大不足。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同時也是兒童中最常見的癌癥類型。
該研究中的十種最常見癌癥中,肝癌和肺癌預后最差,5年生存率低于20%,無論是在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這表明大多數(shù)患者在進行治療時已經(jīng)為時已晚。例如,盡管中國,以色列,日本,和韓國的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在研究期間提高了10%,哥倫比亞,北美和17個歐洲國家的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也有不少提高,但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在包括英國在內(nèi)的歐洲一些地區(qū)任然比較低(不到10%).
該研究還表明在大多數(shù)發(fā)達國家和南美洲(巴西,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乳腺癌和結(jié)直腸癌患者五年生存率有了提高。這一趨勢很有可能顯示患者得到更早的診斷和更好的治療,比如手術(shù)前放療,直腸癌患者的全直腸系膜切除術(shù)等。世界范圍內(nèi),這三種癌癥患者的最高生存率可以在以下國家中發(fā)現(xiàn):以色列和厄瓜多爾(結(jié)腸癌;68%以上);卡塔爾,塞浦路斯和冰島(直腸癌;70%以上);以及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塞浦路斯,以色列,日本,美國以及一些歐洲國家(乳腺癌;85%以上)。目前為止,這三類癌癥生存率最低的國家是蒙古國。而在歐洲國家內(nèi),結(jié)腸癌和直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最高的國家是冰島,分別為65%和77%(2005-2009);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最高的國家則為法國和芬蘭,為87%。三種癌癥生存率最低的國家則為俄羅斯。
胃癌患者生存率最高的地區(qū)在東亞(日本,54%;韓國,58%;臺灣,35%)。這應歸功于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詳盡的篩選檢查,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這些也都是其他國家可以借鑒和學習的地方。在歐洲境內(nèi),胃癌五年生存率最低的國家為丹麥,馬耳他,波蘭和英國,僅為18-19%。
宮頸癌和卵巢癌患者生存率在不同國家中顯示出了非常大的差異,但世界范圍內(nèi),生存率的提高幅度卻極為有限。比如,在毛里求斯,韓國,臺灣,冰島和挪威,子宮頸癌五年生存率可以高達70%以上;而在利比亞,卻低于40%。在歐洲國家中,英國,法國,愛爾蘭,拉脫維亞和東歐四國(保加利亞,波蘭,俄羅斯和斯洛文尼亞)的子宮頸癌生存率為60%或更低,并且這一數(shù)字在過去的15年中幾乎沒有提高。
來自倫敦衛(wèi)生與熱帶醫(yī)學學院癌癥流行病學的高級講師,本報告的首席作者克蘿蒂雅·阿勒瑪尼博士說道:“我們的發(fā)現(xiàn)證明在一些國家中,癌癥的致死率要遠遠高于其它種類的疾病——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很難想象這些患者的生存率會有天壤之別。導致生存率差異如此之大的大部分因素其實是可變的,比如診斷和治療服務的可得到性和質(zhì)量。本項研究可以用來衡量對衛(wèi)生醫(yī)療系統(tǒng)的投資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其效率。我們希望本項研究的成果能夠促使從政者提高公共健康政策和投資衛(wèi)生醫(yī)療。
來自美國馬里蘭州國家癌癥中心的琳達·哈林和瓊·沃倫在相關(guān)鏈接中,討論了在一些國家中使用全面高質(zhì)量的癌癥登記記錄的重要性——為癌癥控制項目的有效性提供證據(jù)。他們說道:“鑒于這些資料的價值,很多人不會想到他們其實存在被銷毀的風險。很多人越來越擔心,眼前的法律和管理問題,以及隱私保護,都會影響癌癥病人的登記和為純粹研究而獲取這些資料的途徑。本項研究中使用的治療都沒有個人相關(guān)信息,并且只是進行了大的分類,目的就是為了保護病人的身份和隱私。這樣做的益處還不得而知;但對整個社會帶來的損失卻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