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技術在腫瘤的診斷與治療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納米載體能夠大大提高靶向釋藥的劑量和精確度以及降低毒副反應,從而在人體無創(chuàng)的狀態(tài)下更有效地治療腫瘤。最近,中國科學家在利用納米技術治療腫瘤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DNA“納米火車”靶向大量遞送抗癌藥
湖南大學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譚蔚泓帶領課題組,研發(fā)出一種能向腫瘤細胞靶向輸送大量抗癌藥物的DNA“納米火車”。其不僅可提高抗癌藥物的靶向性,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還可大大增加藥物的攜帶量。相關成果發(fā)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據(jù)了解,這種“納米火車”的“車體”由多條DNA短單鏈通過分子自組裝而成,寬約3至5納米,長度可視需要增減。其整體結構十分簡單,三維結構形似火車。它的“火車頭”由核酸適配體構成,可與某種特定癌細胞的膜蛋白結合,為給藥系統(tǒng)提供“方向”和“動力”;通過分子自組裝形成的DNA結構則構成了一節(jié)一節(jié)的高容量“車廂”,用于裝載抗癌藥物分子或其他生物試劑,比如可裝載熒光成像試劑,對整個過程進行實時監(jiān)測。
該“納米火車”可大幅提高抗癌藥物的攜帶量。由于傳統(tǒng)給藥系統(tǒng)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一次往往只能攜帶一個藥物分子,不足以殺死癌細胞。采用“火車”式設計,則可一次性攜帶約300至1000個藥物分子。這有助于縮短病人的治療周期,降低治療成本。
同時,由于核酸適配體可與目標物質(zhì)或細胞高特異性地結合,由它構成的“火車頭”可精準地將藥物輸送至癌變區(qū)域,從而避免對正常細胞的“誤傷”,精準性大大高于傳統(tǒng)的化學抗癌藥物。此外,由于整列“火車”由生物分子組成,不存在傳統(tǒng)的無機或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體內(nèi)難降解的問題,從而減少了對人體潛在的毒副作用。
譚蔚泓透露說,該團隊已針對白血病、肺癌、乳腺癌、胰腺癌和肝癌等癌細胞的特有生物標志物,篩選出不同的核酸適配體。這意味著運用“納米火車”成果,將來還有望開發(fā)出一次靶向不同類型癌癥的“多彈頭”藥物。